来源依据: 本文内容整理自王文军主任在专业会议中的临床经验分享及学术观点,并参考《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年)》相关指南,重点探讨在临床
专家介绍
王文军,西安市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儿童眼病专家,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省市级科技项目3项,任陕西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妇促会视觉健康与视光分会秘书长。
一、离焦软镜的快速发展与理论基础
离焦软镜(多焦软性接触镜)在近三至五年内迅速成为近视防控的重要工具,其有效性已在多个学术会议(如2023-2025年VC会议)及《2025年近视防控白皮书》中得到认可,被列为临床一线干预手段。
其核心原理为竞争性离焦:通过同心圆设计,在视网膜上同时形成近视性离焦与远视性离焦的竞争状态,从而抑制眼轴增长。与传统观点不同,离焦软镜的控制效果并非单纯依赖离焦量或面积的最大化,而是通过优化比例实现最佳防控效果。
二、离焦软镜的适用人群与场景
根据专家共识,离焦软镜适用于以下人群:
l 角膜塑形镜不耐受或效果不佳者;
l 角膜塑形镜过渡期患者(如等片时间、住校生、旅行者);
l 操作时间有限的青少年。
l 临床中进一步探索两类重点人群:
l 初发期近视(50度~100度):替代框架眼镜,同时控制眼轴增长;
l 高度近视(1000度~1100度):作为角膜塑形镜的替代方案,提供更优矫正视力与依从性。
三、临床案例分享
1.发期近视案例
背景:8岁患儿,右眼50度近视,裸眼视力0.8;左眼近视前期(25-50度),裸眼视力1.0;
干预方案:使用50度离焦软镜(新品低度数镜片)
干预效果:眼轴稳定控制一年,裸眼视力维持良好,未进展至需配镜程度。
对比低浓度阿托品:软镜在控制眼轴的同时可维持裸眼视力,避免阿托品可能导致的视力下降问题。
2.高度散光合并近视案例
背景:17岁患儿,高度近视混合高度散光,框架眼镜矫正效果不佳且散光易迁移;
干预方案:采用离焦软镜控制近视,外配框架散光镜补光(后期升级为蝶适美离焦镜片);
干预结果:近视度数稳定,散光未迁移,矫正视力优于单一框架眼镜。
三、双镜合璧:动态离焦策略
软镜与离焦框架镜组合使用,在不同场景(如运动、阅读)中切换,形成动态离焦效果。
1.四大临床价值
l 控制效果强化: 通过动态离焦机制突破平台期
l 依从性提升: 多场景适配减少心理抗拒
l 视觉质量优化: 散光等复杂屈光问题得针对性处理
l 经济性平衡: 部分品牌推出"软镜+框镜"组合优惠(如购软镜赠框镜)
2.优先推荐人群
四、未来展望:个性化防控与超越单一手段
离焦软镜与框架镜的组合策略有望超越单一手段(如角膜塑形镜或阿托品),通过以下方向实现升级:
l 场景化应用:根据患者用眼习惯(运动、阅读、夜间)灵活搭配软硬镜;
l 习惯养成:通过2-3个月辅助期帮助患者形成稳定戴镜习惯;
l 多元化防控:减少对药物或其他疗法的依赖,聚焦光学干预的协同效应。
这一策略仍需更多临床探索,但初步案例表明其潜力为近视防控提供新思路。
声明:本文基于专家分享内容整理,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学术参考,不构成任何产品或方案的推荐。所有近视防控方案均需在具备执业资质的眼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全面检查后个体化制定。医疗器械的使用需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和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