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依据: 本文内容整理自程金辉医师(福州眼科医院视光部主任)在专业会议中分享的学术观点。
专家介绍
一、近视防控的理论基础
目前近视防控主要基于四大理论:
调节滞后理论:通过光学设计减轻眼睛调节负担,例如双光镜、多焦镜片等,但临床控制效果有限。
周边离焦理论:通过镜片设计在视网膜周边形成近视性离焦,抑制眼轴增长,近年来相关产品发展迅速。
神经(传递)理论:以低浓度阿托品等药物干预,调节眼部神经信号传导,实现近视控制。
巩膜缺氧理论:针对巩膜血流及氧供问题,通过视觉训练或光学设备改善巩膜状态,延缓眼轴增长。
二、离焦技术的发展历程
动物实验阶段:早期研究发现,佩戴凸透镜的动物眼轴增长较慢,凹透镜则较快,提示离焦对眼轴的影响。
恒河猴实验:进一步验证离焦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有效性。
产品研发阶段:2018年香港理工大学研发出首代离焦镜片“新乐学”,采用蜂窝状设计,矫正区与离焦区各占50%。其两年随机双盲试验显示,近视延缓效果达59%,眼轴控制率约60%。
随后市场出现多种离焦镜片(如“星趣控”“小乐园”等),但临床发现有效离焦面积是影响防控效果的关键因素。
三、蝶适美离焦镜片的技术创新
蝶适美镜片为第二代离焦产品,通过以下设计提升效果:
镂空矫正区与耦合离焦区:在保证视觉质量的前提下,将有效离焦面积提升至68%,离焦量达3.0D。
小孔成像原理:通过462个镂空凹透镜微孔提升视野清晰度,同时维持高离焦量。
工艺与材料升级:
11层高端膜层,减少反射、提高透光率,增强耐磨性与抗污性;
镜片直径73毫米,适配多数儿童脸型与瞳距;
联合光度支持至1200度,散光高达500度,覆盖更广人群。
四、临床数据与真实世界研究
珠海保健院研究(2023年):
对照实验(37例患儿,观察1年):蝶适美组等效球镜控制率82%,眼轴控制率75%,显著优于普通单光镜片组。
医院验配数据(2023-2025年):
新乐学(1800片)、星趣控(1781片)等品牌复配率较高(分别达156片、119片);
蝶适美(946片)复配率仅18片,控制效果优于同期其他品牌。
五、产品优势与医疗属性
光学性能:8.1毫米光学区,支持外斜15°以内患儿验配;
医疗渠道专属:仅通过医疗机构销售,确保患者依从性与随访质量;
质量控制:内部检测标准严格,保障镜片光学精度与膜层一致性。
六、总结与展望
蝶适美镜片由香港理工大学研发团队支持,基于第二代离焦技术,通过镂空设计与工艺升级,在提升视觉质量的同时扩大离焦面积。临床数据表明其近视控制效果显著,且医疗渠道的推广有助于加强患者管理与长期随访。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临床数据积累,离焦镜片有望为儿童近视防控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交流,不涉及医疗建议或产品推广。数据来源于公开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观察,效果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