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落座,14岁少年就拿出了一张图,向眼科医生抱怨说自己经常被眼前飘动的黑影妨碍。为了更好地让医生了解他的感受,他用笔画下了困扰他4个月的眼前黑影。
和普通人相比,飞蚊症患者看到的世界,犹如被虫子一样蒙在四周,它们像浮游生物一样,在眼球上游来游去。
对于飞蚊症,应该怎么处理?
01.
医学上,飞蚊症的名字是“玻璃体混浊”。眼球玻璃体上的浑浊物在视网膜上投射出阴影,就成了人眼前一只只飞来飞去的“蚊子”。
玻璃体出现浑浊物,就会产生飞蚊症
02.
人出生时,眼球的玻璃体呈凝胶状,但到了4岁后,玻璃体就开始液化,14至18岁时液化20%,70岁以后玻璃体液化则会达到50%。
随着玻璃体原有的胶原稳定性被破坏,变得粘稠、不均匀,产生团块,光线进入眼睛被遮挡,在视网膜投射出阴影后,就出现了“飞蚊”。玻璃体内液化、纤维和条索等引起的飞蚊症,通常是慢性且较为稳定的,眼球转动时“飞蚊”会在视野内漂浮,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看着浅色背景时可能更明显。
所以说,随着年龄增长,出现飞蚊症是很大可能的事。从数据上来看,这种生理性飞蚊症患者占70%——没有眼部器质性变化,主要是年纪增大器官老化引起的,一般不影响视力和正常生活,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
除了年龄,近视是飞蚊症的第二大原因,近视眼可能会在更年轻的时候就出现飞蚊症,甚至可能比不近视的人早20年出现症状。高度近视人群发生飞蚊症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很多,视网膜撕裂和脱落的风险也更高。
另一种飞蚊症为病理性飞蚊症。当眼睛发生各种炎症时,或者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变性、葡萄膜炎、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也可能会造成玻璃体混浊。比如高血压的人,高血压容易令眼底血管出现病变,比如中央静脉阻塞引起玻璃体出血,从而引起飞蚊症。糖尿病患者与普通人相比,也较容易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造成飞蚊症。
人随着年纪增长,眼球玻璃体会不断液化
03.
如果是单纯的玻璃体液化引起的飞蚊症,往往都是从少到多,从轻到重,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变多。如果突然出现“飞蚊”大量增多且较为固定不动、眼前“闪电”感,可能是玻璃体后脱离对视网膜造成了牵拉、裂孔,若眼前出现黑幕遮挡, 提示可能有视网膜脱离,需要及时就医。一句话,只要是突然的变化,都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就诊。
如果想排除眼部器质性变化的原因,可以到医院散瞳检查周边视网膜是否有病变。没有大碍的话,后期只需要定期随诊,或者有变化的时候再就诊就行了。年轻人产生的飞蚊症很少是病理性飞蚊症,绝大部分都是因为不良用眼习惯所导致。只要改变不良的用眼习惯,减少用眼疲劳,飞蚊症会开始好转。
飞蚊症会使人的对比敏感度降低、散光增加,引起间歇性的眩光和模糊等,不少人感觉它会影响生活质量,比如阅读、使用电脑工作和开车等,严重的飞蚊症还可能有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有些患者因为飞蚊症饱受折磨,总觉得有小虫子在眼前晃动,赶又赶不走,让人很崩溃。
值得留意的是,暂时没有证据证明任何眼药水可以治疗飞蚊症。飞蚊症的主要治疗方式是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切除术是一种侵入性的手术,通过一个非常小的切口将器械伸入眼球切除玻璃体组织,以改善飞蚊症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眼科医生还是会建议大家,单纯的飞蚊症不需要治疗,鼓励大家通过休息眼睛和放松心态,让大脑适应,慢慢的,大多数时候就会忽略掉这些“小蚊子”了。如果飞蚊症真的给你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也可以考虑去接受治疗,但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眼科进行就诊咨询。
飞蚊症患者眼中的“小动物漂浮世界”
04.
对于飞蚊症,除了没必要过于焦虑外,平时我们应尽量做以下4点:
避免长时间疲劳用眼,常常转动眼球,尤其是近视患者,应尽量减少用眼时间,定期复查视力,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
如果飞蚊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要积极治疗,如控制血糖、血压,避免眼底小血管出血。
近期进行过眼部手术的人群,手术后如果眼部伤口伴发感染、出血,也会引发飞蚊症,因此要保持眼部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4.避免眼部外伤
参与体育运动时一定要保持注意力集中,保护好自己身体,避免眼部遭到忽然撞击而造成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