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公司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学科 > 泪道病学术部

名师风采丨大医精诚者 杏林筑梦人 ——记导师王智崇教授

发布时间:2025/07/14

作者:眼健康管家

图片


ef28acc04f2a52dc2e77b2b076dc658.png

       名师出高徒。中山眼科中心名门早立,名师辈出,星光熠熠。为展大咖之风范,弘薪火传承之情怀,以激励众后学,特设本专栏。



他精勤于医、教、研数十载,逐梦于除患者之病痛、助光明之完美的征途上。“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他收获了许多荣誉——2013年度科学中国人、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2019年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二届羊城好医生……这是我们的导师王智崇教授先后获得的名誉,但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是拳拳情深的“筑梦人”,带着我们一起追逐着梦想。

a4db6468ad0000936388a09c648214b.png

王老师与部分学生合照

眼科世家  钟情创新

“带着科研的思维工作、生活”是老师对我们的基本要求。老师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其高祖父、祖父和外祖父均为当地知名中医,老师的父亲转习西医,创建平度市人民医院和昌邑市人民医院眼科,深受病人爱戴。良好的家庭氛围,使老师对发明情有独钟,小学时就自己组装矿石收音机、直流电动机、磁力发电机等,乐此不疲。老师的父亲非常注重培养老师的动手能力,老师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父亲冒着酷暑,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市广播事业局寻求漆包线等制作材料的情景。耳濡目染之下,创作求新的种子便埋在了幼时的老师心中,因此老师的高考志愿几乎都填报了自动化管理、船舶制造等理工专业,然而,最后却阴差阳错的被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录取。因为家学渊源,又加上老师聪颖好学,他慢慢地喜欢上了当医生,享受医生可以“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的社会自由度,更有机会满足“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济世情怀。

1982年医学院毕业后,王老师相继师从赵志凛教授、张普云教授、于路珍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开始在徐锦堂教授指导下,以研究移植猪角膜基质治疗角膜病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张普云教授是毕华德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曾东渡日本留学,徐锦堂教授留学前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得益于这些名师的悉心教导,王老师受到了系统、深入的医学科研训练。1997年博士毕业后,他又在葛坚教授和陈家祺教授指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受李树浓教授影响,对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国内外此类研究尚未起步,王老师毅然投身于此,开创新领域,挑战新事物是我们老师带给我们课题组的传承。由于在胚胎干细胞和角膜组织工程研究起步早,1999年,老师参与了曹谊林教授领衔的我国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承担了“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角膜缘干细胞的实验研究”和“人工生物角膜的实验研究”二个子课题,这是中山眼科中心首次承担“973”项目子课题。曹教授领衔的这个 “973”项目组是一个多学科协作融合的研究团队,以此为始,老师引领我们课题组走上了与材料学、生物学等领域专家长期合作之路。在相继三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支持下,老师延续其博士研究内容,首次提出并开展了利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研发生物角膜的研究。老师发明的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仪器和方法,被英国眼科杂志誉为“治疗泪道阻塞的第三种方法”。


道法自然  同理延伸

王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当研究面临“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通过“凿壁偷光”,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可能会找到“柳暗花明”的通幽曲径。我们最早诱导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一度迷茫不前,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胚胎干细胞微环境具有逆转肿瘤为正常细胞及延缓正常细胞衰老的作用,恰如“南橘北枳”,且符合中医“扶正祛邪”理论,于是,我们尝试利用胚胎干细胞微环境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瘤,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受到大家重视。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改传统治疗恶性肿瘤的毒杀模式,将微环境诱导肿瘤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引入肿瘤治疗,希望使肿瘤治疗脱离毒杀模式,避免“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带给病人的痛苦和伤害,并减少肿瘤细胞耐药和治疗逃避的发生。


臻于至善  医者仁心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如何成为这样的医生?”这是每个学生刚来到眼科医院时,王老师的必问之题。叮嘱我们无论学习和工作多繁忙都不要忘记思考这个问题。


在患者和学生的第一印象里,王老师是一个不苟言笑酷酷的医生。跟随王老师在临床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他的不苟言笑背后是对患者病情的专注思考。他不仅医术精湛,对很多疑难病,罕见病都有着清晰而精准的诊疗思路,更是一个责任感极强,对患者有着很强同理心的好医生。虽然言语不多,但他对每个病人说的每句话都是言之有物。他总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通俗形象的比喻,让患者尽快轻松又准确地理解医学问题和医生的建议。


    王老师本身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也总是心无旁骛,专注于诊疗的每个细节。他经常提醒我们:角膜病灶的描述和画图一定要尽量准确一致,否则会影响下次复诊对病情变化的判断;角膜荧光素染色的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否则就不能最好的显示出病灶情况;给术后病人冲洗完泪道,一定要按压和擦干净溢出的液体,这既是为了医疗安全也是对患者的尊重 ……他总是说:“这些细节,就算你已经重复了无数次,也要坚持同一个标准去做好每一次。”


    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王老师最重视的就是保持严谨和高效率的作风,门诊时间有限,病人量大,角膜科的患者又常常病史冗长复杂,因此他总是尽可能把珍贵的时间留在诊治过程。他经常会教导我们:“如果能给患者带来便利,就要不嫌自己麻烦”。有效地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王老师出诊时有个小细节,那就是在拿到患者病历的第一时间把就诊序列号写在病历左上角。他告诉我们这是因为角膜科患者很多视力不好,就诊过程中容易遗落挂号序号单,做完检查回来开药时再从已就诊病人列表中逐一搜寻,会浪费诊疗时间,老师就愿意多写一笔,节约时间用来接诊病人。


6ea4e68511de2fe29b327aee948d0cc.png

王老师在手术当中


医疗工作虽然琐碎而冗繁,王老师依然时刻保持着医者强烈的责任感。他说一个医生的责任感,是对患者负责,也对自己负责,事关医疗安全,决不能姑息容忍自己的小错误。学生王守碧回忆起在王老师门诊检查一位泪道阻塞的患者,因为没有对泪道部位进行触诊,漏诊了泪道肿物。王老师当时先是严肃地指正了她的错误,又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你做事粗心,老师可以帮你复检补漏,但是以后你自己成为一名医生,出了问题就可能就会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若严重时,你自己也要承担后果,一个小错误可能导致你一生不能行医,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这句话到现在依然时刻警醒着她。学生杨柳也一直记得轮科第一次早查房时,因为搞不清自己管床的一位角膜移植术病人上一阶段治疗方案,被王老师严厉批评,他要求每个管床医生要全面、系统的了解患者病情的人,必须带着换位思考体恤患者处境的心,更细致、有效地工作。


作为医者,王老师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诊疗工作,他更坚信要尽己所能去改变和突破医学的难关,为患者解决更多的痛苦。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医疗仪器的发明和建立新的安全、有效、微创的医疗方法。他致力于泪道浚通手术设备的设计研发,人工生物角膜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他从未满足于此,泪道浚通仪的性能怎样再提升一些,手术辅助工具的细节怎样再设计完美些,操作怎样才能简单一点,更有利于基层医院的医生安全地开展这项技术,研发微超甚至无创的治疗方法是老师孜孜以求的,用他的话讲就是:“外科医生的终极目标是消灭手术”。桃李虽不言,但这份执着钻研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也在我们心中春风化雨,树立起精进技艺、果毅力行的榜样丰碑。



十年磨剑  赤子之心

“做科研要不忘初心”,“挖十个窟窿不如掘一眼井”,老师要求我们要有对研究和职业的坚守。在我们眼中,王老师在科研上永远都葆有年轻的心态、敏锐的洞察和可贵的好奇之心。他引导我们把科研落地,将研究的动机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快餐式地盲目追逐“热点”。作为干细胞领域的开拓者,王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砥志研思,带领学生们从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延续到干细胞微环境研究,逐步挖掘干细胞攻克肿瘤、衰老等难题的巨大潜能。与此同时,王老师还在组织工程干细胞角膜领域耕耘不辍,实现了人工角膜材料的重大突破。“要把材料再改进、要把价格再压低、要给更多有需要的患者用上。”他一遍遍地说道。每每看到老师为一个目标墩笃前行、乐在其中的样子,作为学生的我们都明白了“不忘来路,方有归程”的赤诚可贵,更是体会了看似遥远的医学生誓词——“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由王老师这样的人践行着。

如果说“坚持”是老师对学术的赤诚之心,那“创新”便是王老师的精神驱动。他常常像讲故事一样教诲我们把握“不可思议”的现象,他常常问“你们听到之后想到了什么?”抽丝剥茧般引导学生们把发现科研问题的能力内化为“叶落知秋”的敏锐头脑,不使大家的思维落入“久在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的俗套窠臼之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老师常常会和我们分享他关注到的各个领域最新的科学前沿进展,这种由坚持“吾日三省”而造就的对学术风向敏锐的捕捉力,使我们由衷钦佩,更是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我们的馈赠和教诲。


心有热爱  得其三昧

“热爱你在做的事情,享受你在做的过程。”这是王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一。“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实现你的构思,享受实践的过程,正好比钓鱼,钓鱼的过程远比吃鱼有意思。”

日间思她千遍不得解,慕回首,解在深度睡眠中。王老师经常跟我们分享自己深夜一跃而起,记录睡眠中“灵光一现”的故事,尽管这些灵感之后往往被分析不一定正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点通心之灵犀的前提是朝思梦想,长期专注。只有真正热爱,才能享受科研,勇于挑战,不做为虚名而科研的奴役。也只有学有所爱,学有所用,才会有坚持的动力和难能可贵的“狂热”。王老师拥有数十项专利,有些被国内外广泛认可并用于临床,正是来源于许多次这种科学的“头脑风暴”。

见微知著,一以贯之。在王老师看来,学术绝不是“遗世独立”的东西,而是与朴素的生活哲理阡陌交通。他常常用简单的道理帮我们化解生涩难懂的科研问题,如细胞的微环境与“南橘北枳”,细胞重编程中“油门”和“方向盘”,将角膜缘的干细胞龛类比“一山分南北”的秦岭等等,在寓教于乐、循循善诱的同时,他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善用生活的智慧巧妙解决其他难题。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比起医生、学者,王教授对我们而言,最熟悉的身份,还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师长。

为经师,课堂生动,别具一格。王老师在读高中三年级时,学校开门办学,老师选读了文学班,徜徉于唐诗宋词的海洋之中,他总是要求我们不断提升驾驭母语的能力和讲演能力,锻炼我们用文学趣味做味精,减少医学的枯燥,调和出一堂适于不同听众口味的学术课。王老师学识渊博,善于“旧词新用”,用成语改编一些专业知识,让我们觉得新奇有趣又过目不忘,枯燥乏味的医学理论在他的讲解下变得生动形象,让很多听者印象深刻。老师有个习惯,每当授课前,会根据听者的情况,修改讲稿、幻灯,不拘绳墨妙语连珠的课堂背后,是老师从选题、备课,到制作每一页PPT、斟酌每字每句中的用心。

为人师,严慈并济,倾囊相授。王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似蜜糖,更像一剂良药,不懂时只觉苦口,细细品来却是赛过甘露,回香绵延。学生刘炳乾回忆道,他刚到广州读研没多久,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抵抗力下降,突然患上了登革热。在一个远离亲人朋友的陌生城市,惶恐、孤独和病痛缠身的无助让他无所适从,王老师得知以后立刻到医院看望他,给了他亲人般的关心和帮助,让他尽快恢复了健康并顺利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当日的学生如今跟随老师的脚步也扎根在了眼科中心,也已为人师,而每每回想起老师的悉心照拂,仍感念不已,倍觉温暖。“我能帮你什么吗?”是王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他从不过多干预我们的生活,却总在可能被需要时第一时间出现。

王老师有时是严厉的,他注重细节,对学生的粗心大意总是严词指出,他以要求自己的标准要求我们,是希望我们不要败于细枝末节;他注重传承、尊师重教,也希望学生永葆初心。在老师严厉的教育方式背后,是一颗既为师又为父的关爱之心,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在离开象牙塔之后都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少走弯路。王老师培养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各个医院眼科的中流砥柱,当他们面对从研究生到医生转变的迷茫时,都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开导、帮助,老师鼓励他们勇敢迈进人生的新阶段,脚踏实地向目标前进。

王老师常讲,希望我们不仅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叮嘱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殷切之心可比父母。王老师鼓励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看似“遥不可及”的机会,做足准备,努力争取,终会有所收获。王老师的学生周瑾虽已毕业多年,但想起老师的教导仍觉获益匪浅,她回想起老师不厌其烦地帮助修改文章,并在自己因层出不穷的问题而沮丧时鼓励她“知耻而后勇”,这句话不仅激励了求学时代的她,也一直成为她工作生活的推动力。如果你问王老师,您对学生什么要求,他一定会说,“我希望你们有团队意识,互帮互助互补共同进步。”老师也常鼓励我们多与别人交流,他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他人,却不求投桃报李,这种坦荡赤诚每每让我们敬佩。“别人交代与你的事,若是没有回应,就算完成的再好,也还是有瑕疵。”学生程雅琪每每回想起王老师说过的这句话,都深深体会到老师话语中教诲的“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为人道理。不仅如此,老师科研基础扎实,又聪明勤谨,他常常现身说法,支持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广泛涉猎,丰富和积累文学水平,提升驾驭中文的能力,在科研和事业上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王老师是“筑巢者”,更是“造梦人”。他总是说,学生们必须比自己优秀。他为学生搭建起自由成长的平台,鼓励大家学术创新、临床进步,还教会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学业上、生活中的困难和起落。王老师最让人敬佩的一点,是他教育学生的开明之处。他从不强迫学生做任何一个决定,但是总是引导学生做最正确的选择。和其他父母不一样,每当学生走到人生的某一个岔路口的时候,王老师从未强迫和催促学生做选择,只是巧妙地点拨学生,告诉他们每一个选择的利弊,用最开明的做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正确地向前走。

c7890d9d86a493660d2616a5bcc6eae.png

王老师与毕业学生的合照

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如何成为这样的医生?这道题的答案静静躺在每个人内心的角落,但我们相信,王老师言传身教带给我们的“善良,求真,创新”的精神, 一定会是我们答案中共同的声音。



名师简介

71e30d45721335e7efaf713dec9e237.png


王智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站博士后,2013年度科学中国人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2019年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第二届羊城好医生,中国医师学会泪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眼表屈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眼科委员会主任委员,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眼表疾病实验室主任、PI,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校外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角膜病科主任。

从事眼科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35年,在角膜病、眼表疾病、泪器病治疗,干细胞研究(干细胞诱导分化,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与抗肿瘤、与抗衰老)和眼科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主持国家“973”、“863”计划5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博士后基金1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5项,各类科技奖9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51名。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公司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