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与部分学生合照
眼科世家 钟情创新
道法自然 同理延伸
臻于至善 医者仁心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如何成为这样的医生?”这是每个学生刚来到眼科医院时,王老师的必问之题。叮嘱我们无论学习和工作多繁忙都不要忘记思考这个问题。
在患者和学生的第一印象里,王老师是一个不苟言笑酷酷的医生。跟随王老师在临床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他的不苟言笑背后是对患者病情的专注思考。他不仅医术精湛,对很多疑难病,罕见病都有着清晰而精准的诊疗思路,更是一个责任感极强,对患者有着很强同理心的好医生。虽然言语不多,但他对每个病人说的每句话都是言之有物。他总能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通俗形象的比喻,让患者尽快轻松又准确地理解医学问题和医生的建议。
王老师本身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也总是心无旁骛,专注于诊疗的每个细节。他经常提醒我们:角膜病灶的描述和画图一定要尽量准确一致,否则会影响下次复诊对病情变化的判断;角膜荧光素染色的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否则就不能最好的显示出病灶情况;给术后病人冲洗完泪道,一定要按压和擦干净溢出的液体,这既是为了医疗安全也是对患者的尊重 ……他总是说:“这些细节,就算你已经重复了无数次,也要坚持同一个标准去做好每一次。”
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王老师最重视的就是保持严谨和高效率的作风,门诊时间有限,病人量大,角膜科的患者又常常病史冗长复杂,因此他总是尽可能把珍贵的时间留在诊治过程。他经常会教导我们:“如果能给患者带来便利,就要不嫌自己麻烦”。有效地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王老师出诊时有个小细节,那就是在拿到患者病历的第一时间把就诊序列号写在病历左上角。他告诉我们这是因为角膜科患者很多视力不好,就诊过程中容易遗落挂号序号单,做完检查回来开药时再从已就诊病人列表中逐一搜寻,会浪费诊疗时间,老师就愿意多写一笔,节约时间用来接诊病人。
王老师在手术当中
医疗工作虽然琐碎而冗繁,王老师依然时刻保持着医者强烈的责任感。他说一个医生的责任感,是对患者负责,也对自己负责,事关医疗安全,决不能姑息容忍自己的小错误。学生王守碧回忆起在王老师门诊检查一位泪道阻塞的患者,因为没有对泪道部位进行触诊,漏诊了泪道肿物。王老师当时先是严肃地指正了她的错误,又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你做事粗心,老师可以帮你复检补漏,但是以后你自己成为一名医生,出了问题就可能就会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这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若严重时,你自己也要承担后果,一个小错误可能导致你一生不能行医,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这句话到现在依然时刻警醒着她。学生杨柳也一直记得轮科第一次早查房时,因为搞不清自己管床的一位角膜移植术病人上一阶段治疗方案,被王老师严厉批评,他要求每个管床医生要全面、系统的了解患者病情的人,必须带着换位思考体恤患者处境的心,更细致、有效地工作。
作为医者,王老师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诊疗工作,他更坚信要尽己所能去改变和突破医学的难关,为患者解决更多的痛苦。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医疗仪器的发明和建立新的安全、有效、微创的医疗方法。他致力于泪道浚通手术设备的设计研发,人工生物角膜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他从未满足于此,泪道浚通仪的性能怎样再提升一些,手术辅助工具的细节怎样再设计完美些,操作怎样才能简单一点,更有利于基层医院的医生安全地开展这项技术,研发微超甚至无创的治疗方法是老师孜孜以求的,用他的话讲就是:“外科医生的终极目标是消灭手术”。桃李虽不言,但这份执着钻研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也在我们心中春风化雨,树立起精进技艺、果毅力行的榜样丰碑。
十年磨剑 赤子之心
心有热爱 得其三昧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
名师简介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