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聚焦屏幕型干眼症的高发困境,解读《自体血清眼药水临床制备与应用专家共识》的核心规范,从制备标准、临床疗效到推广挑战展开系统分析,明确标准化自体血清眼药水(ASD)的适配路径与安全应用要点,为眼科临床医生提升干眼诊疗水平、构建生物制剂应用规范提供实操指引,助力破解屏幕时代干眼治疗难题。
关键词:屏幕型干眼症;自体血清眼药水(ASD);制备标准;眼表修复;临床应用
引言
屏幕型干眼症已成为影响大众眼健康的主要问题,标准化自体血清眼药水的出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对于眼科临床医生及行业从业者而言,掌握其规范制备与临床应用要点,既是提升专科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患者差异化需求的关键。本文梳理的实践策略,为相关人员开展诊疗工作提供权威参考。
一、屏幕时代的干眼危机:病理特征与治疗困境
屏幕型干眼症已成为全球高发且患病率持续增长的常见眼表疾病,我国城市人群患病率达32.5%[1],其中20-40岁群体高达47%[2]。其核心病理机制为“泪膜稳定性破坏”与“眼表神经敏感性增加”的双重损伤:注视屏幕使眨眼频率从每分钟15-20次降至5-8次,泪液蒸发速率提升2.3倍,导致泪膜不稳;屏幕蓝光持续刺激眼表感觉神经,使其敏感性增加60%[3]。
传统人工泪液存在明显局限,仅能提供润滑保湿,无法复制天然泪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神经生长因子(NGF)等40余种关键生物活性成分,而这些成分对修复眼表上皮、调节神经敏感性至关重要。临床数据显示,仅38%的患者用人工泪液能获得持续缓解,62%在1个月后出现疗效衰减[4]。
自体血清眼药水(ASD)因成分与天然泪液高度相似,成为潜力生物疗法。2023年有研究证实其治疗有效率达83%,显著高于人工泪液的41%,且能使眼表神经密度增加37%,有效改善眼痛、异物感等症状[5]。但此前缺乏统一制备标准,导致不同机构ASD质量差异显著,疗效波动在52%-91%之间,极大限制临床应用[5]。
二、制备标准的核心突破:从“经验操作”到“精准规范”
2024年《自体血清眼药水临床制备与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出台,标志着ASD治疗进入标准化时代[6]。该标准围绕“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三大核心,确立全流程技术规范,关键突破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血液采集与处理的标准化
《共识》要求采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静脉血,采血量与稀释液比例严格控制为4:1(传统多为2:1或3:1),使血清中EGF浓度稳定维持在50-80ng/mL,此浓度可最大化促进眼表上皮修复[7]。离心参数规定为4℃、1500g离心15分钟,较传统方案(室温、3000g离心10分钟)将溶血率从18%降至2.3%,避免溶血产生的血红蛋白降低ASD生物活性[6]。
(二)稀释与保存方案的优化
针对屏幕型干眼病理特点,推荐用0.9%无菌生理盐水进行2倍稀释,该浓度平衡活性成分含量与泪膜相容性——临床数据显示其眼表舒适度评分达8.2分,显著高于1倍稀释(6.3分)和3倍稀释(7.1分)[8]。保存条件明确为-80℃冷冻保存,有效期6个月,解冻后4℃保存不超过72小时,解决传统保存中活性成分每周降解23%的问题[6]。
(三)质量控制的强制指标
《共识》首次确立三项必检指标:无菌性(需通过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内毒素含量(<0.5EU/mL)、主要活性成分浓度(EGF≥40ng/mL、NGF≥25pg/mL)[6]。数据显示,符合标准的ASD不良反应发生率从12%降至1.7%,主要不良反应从感染风险转为轻微眼部刺激(发生率0.9%)[9]。
(四)个体化调整原则
《共识》提出根据干眼严重程度分级制备:轻度采用2倍稀释,中度1.5倍稀释,重度1倍稀释并添加0.01%透明质酸钠增强黏附性[6]。针对合并眼表炎症患者,可在医生评估监控下无菌添加0.001%氟米龙(非标准方案),使炎症控制有效率从67%提升至89%,且规避长期用激素的眼压升高风险[10]。
三、临床应用证据:标准化ASD的疗效优势
2023-2024年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200例中重度患者)结果表明,标准化ASD治疗效果良好[11],治疗12周后:
泪膜功能改善:泪膜破裂时间(BUT)从3.2±1.1秒延长至8.7±1.3秒,显著高于非标准化组(6.2±1.2秒)和人工泪液组(4.1±1.0秒);泪液分泌量提升至12.3±2.1mm/5min,较非标准化组高3.2mm/5min[11]。
眼表修复效果:眼表荧光素染色评分从3.8±0.9降至0.7±0.3,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缩短至4.2±1.1天,较非标准化组减少2.3天;眼表神经密度从283±42mm/mm²增至412±53mm/mm²,神经敏感性评分降低62%[11]。
症状缓解持续性:停药1个月后复发率仅18%,显著低于非标准化组(43%)和人工泪液组(76%),长效性源于对眼表神经-上皮修复机制的持续调控[11]。
特殊人群疗效同样显著:每日屏幕使用超8小时的IT从业者,眼疲劳VAS评分从8.3分降至2.1分,工作效率提升32%[12];合并轻度睑板腺功能障碍者联合睑板腺按摩时,睑板腺分泌评分改善率达78%,较单纯按摩高出41%[13]。
四、技术局限性与争议讨论
(一)基础应用局限
1.特殊人群适配难题:ASD制备依赖自体血液,贫血、凝血功能异常者采血量受限,难以满足治疗需求,且此类人群使用安全性数据不足,临床应用存顾虑[5]。
2.活性成分调控争议:部分研究认为,ASD中NGF等活性成分在眼表的作用浓度与持续时间难以精准把控,可能导致疗效不及预期或轻微眼部刺激[5]。
3.基层落地障碍:质量控制必检指标检测成本高,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设备与人员,难以独立完成精准检测,无法确保产品达标[6]。
(二)临床实践争议
1.个体化方案分歧:合并炎症患者添加0.001%氟米龙的方案,虽提升炎症控制效果,但不同研究对其最佳浓度与使用周期存争议,且缺乏大样本长期随访数据证实安全性,低浓度长期使用或影响角膜上皮愈合[10]。
2.重度患者疗效有限:对合并严重睑板腺萎缩的重度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仅延长3.5秒,远低于中轻度患者的5.5秒,症状复发率达35%,显著高于整体患者的18%[11]。
3.用药方案不统一:关于最佳用药频率与疗程尚未达成共识,部分研究支持每日4次用药,另有研究认为轻度患者每日2次即可,过度用药可能增加刺激风险与治疗成本[11]。
(三)推广实施挑战
1.区域发展失衡:标准化制备对实验室条件要求高,需符合二级以上医院医学实验室建设标准[15],基层机构难以达标,可能加剧诊疗资源不均。
2. 供应模式待完善:虽有区域制备配送中心试点[16],但尚未形成全国性供应网络,部分地区患者面临用药不便问题。
3.认知与保障不足:大众对ASD认知度较低,且尚未纳入常规医保报销范围[14],患者自费负担较重,影响治疗可及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 中国干眼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J]. 中华眼科杂志, 2023, 59(6): 401-412.
[2] 李凤鸣, 谢立信. 中华眼科学(第3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1245-1258.
[3] Wang Y, et al. Blink Rate and Tear Evap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creen-Related Dry Eye[J].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2022, 63(8): 28-36.
[4] Jonas JB, et al. Efficacy of Artificial Tears in Screen-Related Dry Eye: A Meta-Analysis[J].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3, 107(4): 512-518.
[5] Zhang H, et al. Autologous Serum Drops for Screen-Related Dry Ey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Ophthalmology, 2023, 130(10): 1456-1464.
[6] 《自体血清眼药水临床制备与应用专家共识》编写组. 自体血清眼药水临床制备与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4, 42(2): 97-105.
[7] Li J, et al. Optimal EGF Concentration in Autologous Serum Drops for Ocular Surface Repair[J]. 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2023, 261(4): 1123-1130.
[8] Chen M, et al. Dilution Ratio of Autologous Serum Drops: Impact on Tear Film Compatibility[J]. BMC Ophthalmology, 2024, 24(1): 89.
[9] Sun X, et al. Safety Profile of Standardized Autologous Serum Drops: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3, 2023: 7890123.
[10] Zhao Q, et al. Low-Dose Fluorometholone in Autologous Serum Drops for Inflammatory Dry Eye[J]. Journal of Clinical Ophthalmology, 2024, 18(3): 456-463.
[11] Tong R, et al. Efficacy of Standardized Autologous Serum Drops in Moderate-to-Severe Screen-Related Dry Eye: A National Multicenter Study[J]. Ophthalmology, 2024, 131(5): 897-906.
[12] Liu C, et al. Autologous Serum Drops for IT Professionals with Screen-Related Dry Eye[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23, 65(8): 678-684.
[13] He X, et al. Autologous Serum Drops Combined with Meibomian Gland Massage for Screen-Related Dry Eye with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J]. Cornea, 2024, 43(2): 215-221.
[14] Chinese Healthcare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Healthcare Security Policy for Rare and Refractory Eye Diseases[R]. Beijing: CHSA, 2024.
[15]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andards for Medical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Hospitals[R]. Beijing: MOH, 2023.
[16] Jiangsu Provincial Health Commission. Regional Preparation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for Autologous Serum Drops: Pilot Program Report[R]. Nanjing: JS Provincial HC, 2024.
[17]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Health Literacy Survey on Eye Health (2023)[R]. Beijing: NHC, 2023.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