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信息中心 > 前沿科技

被忽略的周边视觉,为何成了眼科新焦点?

发布时间:2025/09/05

作者:眼未来

在屈光手术、白内障治疗和近视防控被不断强调的今天,医生们仍缺少一个能够全面解释为什么有些患者看得清却看得不舒适的工具。周边视觉,这一长期被忽略的领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主角——VPR

202593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及其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九辰智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视网膜周边视觉新技术研讨会暨首届VPR临床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召开。

会上,VPR(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周边离焦测量技术)完成了首次临床发布,让全眼视野首次以量化方式进入临床。

1.png 

长期以来,临床评估几乎都集中在黄斑和中心视力,周边视觉更多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医生们习惯用OCT、波前像差仪和视力表来判断,却常难以解释患者看得清却不舒适的困惑。VPR的发布,正是对这一困境的回应。

2.png 

大会主席陈有信教授指出,周边视觉评估是近视研究与屈光手术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VPR有望补齐这一空白。姚克、吕帆、周行涛以及国际专家Pablo Artal也强调,这项技术的价值不在,而在于能否真正落地,帮助医生更精准、更个性化地诊疗。

3.png4.png 

不少参会医生直言,这是一次迟到的补课:在中心之外,终于有了工具揭示长期被忽视的周边区域。

从原型到创新器械

VPR并非一蹴而就。2017年首代原型机问世,因范围和精度不足,仅能用于研究。经过八年迭代,2025年它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成为首个进入临床的广域周边屈光检测设备。

5.png 

三项关键改进奠定了临床基础:

检测范围:单次扫描覆盖±25°,远超传统设备只聚焦中心的局限;

测量精度:达到,足以捕捉细微离焦差异;

数据库:建立全球首个视网膜屈光地形图数据库,揭示不同人群的周边离焦模式差异。

研究显示,不同程度近视者的离焦分布差异明显,一刀切的镜片设计难以适配。正是这组数据,推动了个性化近视防控镜片的出现。

6.png 

VPR的研发并不是惊艳突破,而是多年小步迭代的积累。它的发布,意味着实验室技术真正走进了临床。

7.png 

三大临床应用:让眼科走向全眼管理

1. 个性化近视防控

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但防控镜片的效果常常差异明显。传统设计依赖群体平均数据,忽视了个体差异。VPR的意义在于,它能直观呈现每个孩子的周边离焦模式:有人在鼻侧表现突出,有人则在颞侧更明显。

8.png9.png 

基于此,九辰医疗推出了月像·新月™ VPR镜片。不同于标准化生产,这款镜片依托个体屈光地形图实现一人一镜。专家评价,这就像量身裁衣进入了近视防控。对家长和医生而言,这意味着干预不再是试探,而是真正有据可依的个性化方案。

2. 屈光手术的全新维度

屈光手术过去主要以矫正视力作为衡量标准。但患者越来越在意夜间眩光、视觉稳定性等体验,这些问题常难以预测。

10.png11.png 

韩伟教授分享的SMILE手术案例显示VPR能在术前和术后量化全眼周边离焦,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术式效果。王铮教授团队的大样本研究也发现:角膜激光手术普遍减少周边远视性离焦,而ICL植入可能在部分区域增加离焦。

这些差异如果没有VPR,几乎无法捕捉。它让屈光手术的逻辑发生转变:不再只是把屈光度调到零,而是优化整个视觉系统。对患者而言,评价标准也在同步升级,从能不能看清看得是否舒适

3. 白内障手术与人工晶体选择

白内障手术量巨大,但看得见并不等于看得好。王静教授团队发现,单焦点IOL植入者在周边区域普遍出现近视性离焦,而多焦点IOL在周边表现更均衡。这一差异直接影响患者的视觉舒适度。

12.png 

VPR的引入,让IOL选择有了新维度。医生可以结合患者需求与全眼屈光数据做更精准的匹配。对行业而言,这或许会推动下一代IOL研发方向从中心表现转向全域光学表现

无论是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年轻人的屈光手术,还是老年人的白内障治疗,VPR都强调同一个理念:把眼睛作为整体来理解和干预。

过去,眼科更像是点状管理,聚焦于中心凹的精细化矫正。VPR的出现,让医生第一次能系统化利用周边数据,开启全眼管理的雏形。这不仅是设备落地,更是一种理念的转变。

学术价值与国际对话

周边视觉的研究并不新鲜。早在19世纪,托马斯·杨就提出眼球在不同方向上的屈光差异;20世纪末,Hartmann-Shack波前像差仪推动了眼光学的发展,但依旧局限于中心区域。长期以来,周边视觉一直停留在实验室兴趣,缺乏临床工具。

VPR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不仅提升了分辨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研究测量临床应用的跨越。德国学者Katharina Rifai博士称其为拼图:不是取代已有设备,而是补上长期缺失的周边视觉。

13.png 

美国专家Leonard Zheleznyak博士则指出,周边光学信号在眼轴发育中作用关键。VPR把这些模糊概念变成可量化的数据,为近视干预和屈光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14.png 

九辰医疗同时宣布成立VPR临床专家团,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参与。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把VPR仅定位为一台设备,而是希望推动形成跨机构、跨国界的研究共识。

15.png 

对行业而言,这一举动的价值甚至超过设备本身。很多医疗工具的生命力不在于参数,而在于医生是否愿意说:这台设备的数据,我信。而要赢得这句话,就需要更广泛的验证和国际共识。VPR的未来,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清晰。

中国市场与全球意义

中国是眼健康需求最集中的国家之一。青少年近视率超过50%,高中阶段接近80%;白内障手术年量超过400万例,屈光手术市场也在持续扩张。几乎覆盖了从青少年到老年群体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何在不同阶段提升视觉质量,成为临床最迫切的问题。

VPR正切中了这一空白。在近视防控中,它把镜片设计从一刀切带向个性化;在屈光和白内障手术中,它让医生能够解释患者主观体验与客观结果的差异。对于长期困扰医生和患者的沟通障碍,VPR提供了一套新的量化语言。

从全球视角看,周边屈光测量仍属空白。欧美在人工晶体、角膜手术设备、影像学平台等领域已形成体系,但全眼视觉质量管理尚未有成熟工具。VPR率先落地,为中国带来三方面的优势:

学术价值:通过大规模人群数据库,中国医生有机会率先推动国际研究标准的建立;

产业价值:个性化镜片、IOL设计、屈光术式选择,都可能因VPR而催生新市场;

区域价值:在东亚和东南亚等近视高发地区,VPR的应用场景尤为明确。

这意味着,如果中国能够推动这项技术的标准化与验证,它或许会从一项本土创新成长为全球眼科共同采纳的新基准。而这句话的背后提醒我们,VPR的价值,不止于设备发布,更在于能否推动整个行业的范式转变——从关注中心,到全面管理全眼视觉质量。

结语

在这场会上,VPR第一次让医生们看到了中心之外的眼睛,也让患者的许多主观体验有了可以解释的依据。它提醒我们,视觉并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值,而是一种被生活场景不断验证的感受。

未来,VPR还需要更多验证,也需要更多医生的参与。但至少它已经打开了一扇门——让数据和体验有机会对齐,让医生和患者说着同一种语言。

 

文章来源:眼未来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