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信息中心 > 业内动态

政府采购新政出台,国产眼科器械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全国眼科医学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25〕34号),该通知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761034790218488.png

通知明确规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本国产品给予20%的价格评审优惠,即在评审时对本国产品的报价按扣除20%后的价格计算。此项政策将显著提升国产产品在政府采购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包括眼科器械在内的国产医疗设备企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一、政策核心:

明确“本国产品”三重标准

新政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立了清晰的本国产品认定标准体系。该体系不再沿用传统的以企业所有制或资本来源为依据的界定思路,转而以“实质性的本土制造贡献”作为核心评判标准。

(一)实质性境内生产认定

政策明确,“境内生产”并非简单组装或贴牌加工,而是要求产品通过境内加工制造实现新的属性与功能。这一标准直面当前产业痛点,推动企业从原材料采购、核心零部件生产到成品制造全链条实现本土化转型,促使依赖进口核心材料的企业加快供应链重构。

(二)组件成本占比要求

针对医疗器械行业原材料与关键零件成本占比较高的特点,政策设定了境内生产组件的成本比例门槛。对于人工晶状体、高端诊疗设备等产品,只要其国产化组件比例达到规定标准,即可享受政策红利。这既为国产企业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促使外资企业重新规划供应链布局。

(三)关键环节国产化底线

政策要求,与产品性能和安全直接相关的核心零部件生产,以及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制造工序必须在国内完成。该规定旨在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深耕本土研发与制造能力,为国产器械在高端领域构筑竞争壁垒创造条件。

在政策激励方面,符合标准的眼科器械可在政府采购投标报价环节享受20%的价格评审优惠。此项量化支持直接提高了国产产品的中标概率,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抓手。

二、政策适配性:

产业需求与制度完善的双重契合

此次政策红利的释放时机恰当,既顺应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标准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契合眼科产业当前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其合理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破解长期存在的认定困境

长期以来,“国产”概念在采购实践中界定模糊,导致国内企业的本土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外资企业也常面临标准不清的困扰。新政通过三重认定标准实现了“国产”概念的具体化,使医院采购有章可循,为公平竞争奠定了制度基础。这种标准化导向与重庆等地推动的“医工融合创新”政策相呼应,共同构建起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契合产业国产化基础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当前眼科设备市场呈现“外资主导高端、国产突破细分”的竞争格局:外资品牌(以蔡司、爱尔康为代表)仍占据高端设备80%以上市场份额,尤其在手术显微镜、飞秒激光等领域优势明显;而国产企业已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人工晶状体等细分领域实现突破,部分产品在二级医院等场景渗透率超过90%,具备了替代基础。

新政成为打破现有格局的重要契机:通过明确“国产”认定标准,国产企业的本土产业链优势、成本优势得以合规释放,爱博医疗、昊海生科等企业可凭借全流程国产化能力提高中标概率;同时也促使外资品牌调整策略(如转移生产线、聚焦超高端设备),推动市场竞争格局向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三)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经济体均实施不同形式的本土产品支持政策。我国此次新政既保持了政策的国际兼容性,又通过明确标准、设置过渡期、保障外资平等参与等设计,实现了保护创新与维护市场秩序的平衡,避免了简单的保护主义倾向。

三、产业链影响:

从短期红利到长期升级的系统变革

政策对眼科产业的影响已超越采购环节本身,正在推动从制造端到临床端的全链条重构,形成多层次的产业变革效应:

(一)制造环节的竞争格局重塑

在高端人工晶状体等外资垄断领域,政策优惠显著提升了国产产品的投标竞争力。爱博医疗等企业的全流程国产产品在评标中获得的价格优势,将明显提高其中标率,进而提升市场地位。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也将加速本土化布局,或聚焦高端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推动市场从“外资主导”向“多元竞争”转变。

在供应链层面,国内原材料与关键组件需求的激增为上游产业带来机遇,但短期内也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与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压力正转化为技术创新动力,推动上游材料领域实现突破。

(二)采购端的行为模式转变

公立医院作为财政资金采购主力,正逐步提高国产器械的采购比重。政策带来的性价比优势不仅提高了国产产品的中标率,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临床使用习惯的转变。随着国产器械临床数据的积累,将形成“临床应用—数据反馈—产品迭代”的良性循环,为技术升级提供实践支撑。这种转变与2025眼科医工转化创新峰会提出的“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品转化”理念高度契合。

在集采与政府采购政策的协同作用下,儿童眼科用药等特殊领域的国产研发投入正在加速,有望填补市场空白,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三)长期维度的产业升级驱动

政策的深远影响在于推动产业竞争从价格层面向技术创新层面转变。视微影像的核心成像技术自主开发、图湃医疗的全自研OCT技术等案例表明,国产企业已具备高端技术突破能力。政策激励将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高端晶体、微创手术器械、近视防控等细分领域形成技术优势。

医工融合的深化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通过“企业出题、医疗机构解题”的合作模式,创新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四、企业战略:

差异化应对路径

面对政策变革,不同类型企业需要制定差异化战略。

国内领军企业应把握政策窗口期,在巩固中端市场基础上,加速向高端领域突破。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并购整合、人才引进等多重手段,实现技术跨越。同时,应积极推进供应链垂直整合,降低关键组件的外部依赖。

中小型创新企业可采取聚焦策略,在特定细分领域构建技术优势。如眼科激光治疗、特殊用途人工晶状体、便携式诊断设备等潜力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空间。

外资企业则面临战略调整的关键抉择。短期内,可通过增加本土采购比例满足政策要求;中长期则需考虑将高端产品生产线向中国转移,实现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的转变。部分企业可能采取“高中低市场区别对待”策略,集中资源巩固高端市场地位。

五、深远影响:

超越采购政策的多维价值

本次政策的影响远不止于采购市场本身,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技术创新层面,政策为国产设备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应用和反馈改进机会。医疗设备的成熟离不开持续的临床验证和迭代优化,而以往国产设备因难以进入主流医疗机构而缺乏这一关键环节。

在产业安全层面,推动眼科器械国产化有助于降低对外依赖,保障供应链安全。这一考量在全球化面临挑战的当下具有特殊意义。

在医疗可及性层面,国产设备价格通常较进口产品具有显著优势,这有助于降低眼科诊疗成本,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装备水平,使更多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眼科医疗服务。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