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一下没扎进去~扎两下没扎进去~扎三下~呼~鼓包了~里面见了血了,换个地儿~一针扎进去了~噗~血喷床上了!
平时如果上述场景发生在国内医院,别说扎到手臂见血,第二针没扎进去,估计旁边的病患家属可能就接受不了了。但是,这事居然发生在大家印象中医疗水平卓越的“其他国家的医院”,而且发生在大明星李冰冰身上!这样的就医体验,的确是让小伙伴们惊呆了!
李冰冰在微博上充满委屈的吐槽一发,除了一大波粉丝大呼心疼外,还有一堆的同胞们哭诉自己在国外的心酸看病史,队形居然出奇一致:
▽ 网友@土肥圆贤二,坐标-英国
▽ 网友@倾城,坐标-西班牙
▽ 网友@狗不理狍子,坐标-法国
在法国,我眼睁睁地看一个满脸血的小女孩排了一小时的急诊。前一阵我去了一家私立医院,等候室里那个小女孩,三四岁,脸都开了,鼻梁好大的口子,一脸血。挂号的人不慌不忙地给了她爸一点纱布,又让他们等了一个小时左右。排到我已经两小时开外了。下午做了个简单的外科手术,由于有医保,医药费是全免的。
小编不禁思考,客观来说,国外的医疗水平确实略胜一筹,但是作为患者,注重的不仅仅有医疗水平,还有医疗体验,谁想拖着病躯到医院看病,还受一肚子气呢?患者希望得到温情的、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怀的就医过程,李冰冰此行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人共鸣,大概是因为她的就医过程触及到了大多数患者最不愿接受的几个痛点:
✘ 1.患者疾病缠身,医生不能及时接诊确诊和应诊;
✘ 2.就医过程给予患者的温度感、舒心体验感不足;
✘ 3.医护人员对患者个体的关护不够,未体现出对患者的足够关怀和重视。
现在我们国内医患关系不容乐观,也是有原因的 ↓↓↓
☛ 预约时间长,可能导致病情和患者情绪恶化;
☛ 看名医的病人特别多,平均到给每个病人的诊疗时间短;
☛ 一些小医院的医疗专家专业技术设备不够齐全,无法满足病人的诊疗需要;
☛ 最重要的是很大部分患者缺乏相关的疾病防治康护科普知识和足够的自我健康管理的专业常识,导致与医生的就医沟通中容易出现众多认知盲点;
☛ 就医费用与病人经济支付能力不匹配。
但大家能看到在国内就医的这些好处吗?——专科门诊大多数当天可即挂即看;知名专家可通过医院官网、微信等方式提前预约;CT、核磁、超声等检查一周内可以完成;医生经常加班加点给病人看病做手术,不惜牺牲宝贵的个人时间精力......
小编认为,医患关系的维护实际上是双向的,需要医生和患者互相理解尊重和敬畏,重新树立健康管理新理念和医患关系伦理。
早先小编采访过中山眼科中心原院长葛坚教授,谈到他心目中名医的标准,葛坚教授竟是这样说的:
“医患关系其实不取决于医术有多么高明,而是看医生到底真心为不为病人着想,病人知道你在真心为他们着想,他们就认你这个医生。医术虽然也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几乎所有的医患矛盾都是沟通不足不顺畅导致。不管怎么说,病人不会一上来就和医生吵架。所以沟通技术相当重要。”葛坚教授谈到。
正如葛坚教授所讲的,病人敬重医生本是很自然的一件事,这就取决于医生是否真的以患者为中心,尊重病人和病人需求,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医生不尊重病人,病人就会怀疑,就不再敬重医生了,所以医生一定要自律,要进行自我管理。
但小编在这里也要提一句,作为健康需求者,也要有足够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和科普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每个人平时都要主动学习了解一些科普级的医学常识,在疾病来袭之前或正在发生之际,我们就能更从容应对,也能在敬畏我们自己的生命的同时更敬重医生。同时我们也得认识到,医生不是超人哦,他们和我们一样,也会累,也会生病,也需要被温情关护对待,我们在对医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审视我们自己的行为,面对稀缺宝贵的医疗专业专家资源,我们是否有一颗足够珍惜和敬畏的心呢?
今天冬至哦,看到文章最后的你,一起和我们聊聊就医的你,冬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