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学科 > 斜弱视学术部

双鼻侧遮盖在儿童内斜视干预中的临床应用与机制解析

发布时间:2025/10/02

双鼻侧遮盖作为儿童内斜视治疗中的一种辅助干预方式,在改善眼外肌功能与促进双眼视功能建立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今天小管家将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及眼科基础理论,为大家分享该方法的潜在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及临床实施要点。

一、作用机制:基于视觉通路调节的干预原理

内斜视患者因双眼视轴不平行,常出现异常视网膜对应(ARC)及中心凹抑制,尤其患眼鼻侧视网膜易受到异常刺激,影响双眼融合功能。

双鼻侧遮盖通过遮挡双眼鼻侧视野,可能从两方面发挥作用:其一,减少鼻侧视网膜异常信号输入,缓解中心凹抑制,为重建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创造条件;其二,促进颞侧视野使用,间接调节调节-集合反射(AC/A),有助于降低过高内聚张力,改善视轴平行性。相关理论在《中华眼科杂志》2021年《儿童双眼视功能障碍诊疗专家共识》中有所述及。

1759991847217670.png

二、适用人群与临床场景

双鼻侧遮盖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常见于以下两类临床情况:

调节性内斜视伴AC/A比值偏高(如>6△/D):

在规范屈光矫正基础上联合双鼻侧遮盖,可能有助于改善过度调节引发的集合异常。一项发表于《Ophthalmology》2022年的多中心RCT研究显示,该类患者经6个月干预后,斜视度减少及AC/A值恢复方面可能优于单纯光学矫正。

共同性内斜视术后视功能重建阶段:

术后早期应用或有助于扩大融合范围、降低回退风险。《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3年亦有临床观察表明,术后融合功能较差的患者经短期遮盖治疗后,部分视功能指标可获得改善。

需特别注意,完全性弱视(矫正视力<0.3)、非调节性内斜视伴明确眼外肌解剖异常者,应优先处理原发病变,谨慎评估本干预方式的适用性。

1759991854610239.png

三、疗效评估与监测指标

临床应用中建议从以下维度进行客观评估:

眼位控制: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定期测量远近斜视度,有效标准一般为较基线减少≥10△并保持稳定;

视功能改善:通过同视机、Titmus等检查评估同时视、融合范围及立体视锐度等指标。

多项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3–6个月后,部分患者可在上述指标中取得一定改善,低龄患儿反应常更显著。

四、实施建议与风险管控

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常规周期为3–6个月,并定期复查视力、眼位、双眼视功能及眼部健康状况;

需关注潜在风险,如遮盖物引起的眼表刺激或不当遮盖导致的视功能抑制,建议控制单眼遮盖时间,优先采用双眼交替遮盖方式,避免长期单侧遮盖;

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遮盖方案,必要时联合其他治疗。

1759991860194790.png

综上,双鼻侧遮盖作为内斜视治疗中的一种辅助措施,其应用应严格遵循适应证,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动态调整。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与科普,明确治疗目标与注意事项,共同促进儿童视觉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

本文为科普教育,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和治疗。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具体方案请务必遵从眼科医生的指导。

图片版权声明

本文配图主要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