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学科 > 眼底外科学术部

视网膜医工转化新篇:锚定临床需求,精准拓展新疗法

发布时间:2025/10/10

作者:青白视角

前言

随着全球医疗科技的飞速迭代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医工转化已成为破解临床难题、推动医疗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在眼科领域,眼底病、眼外伤等复杂疾病的诊疗长期面临技术瓶颈,患者对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的治疗方案需求迫切。

在“创维破界,新质跃迁——医工转化创新峰会” 上,青白视角・眼畅家栏目特邀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李筱荣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刘庆淮教授、上海爱尔眼科医院胡运韬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魏勇教授、上海其胜生物制剂副总经理魏长征博士等多位临床与产业专家,共同围绕眼科领域医工转化的核心痛点、创新技术应用(如凝胶技术、干态羊膜等)、临床疗效验证,以及医工协同与跨学科合作的转化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专家们的观点不仅呈现了当前中国眼科医工转化的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揭示了从临床需求到技术研发、从产品落地到患者获益的完整闭环,也展现了产学研融合推动眼科医疗技术突破的广阔前景,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方向指引。

1.新型凝胶革新视网膜脱离治疗

图片1.png 

李筱荣教授指出,线性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带来突破。传统玻璃体切割术后需填充惰性气体或硅油,患者需长期俯卧位,痛苦较大;而该凝胶覆盖裂孔后,仅需空气填充,解决术后俯卧位的痛点。

凝胶粘滞性适宜,可稳定覆盖裂孔且缓慢降解,生物相容性高,无明显异常反应,仅个别患者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药物治疗后可恢复。其适应证为发病一个月内、PVR分级AB级的新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案例显示,一名双眼高度近视患者,此前一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填充硅油,需半年后取油;另一眼发病时采用凝胶联合空气填充,一周左右即恢复视力,无需二次取油与俯卧位。患者反馈强烈,不仅主动宣传,还愿参与电台节目介绍该技术。多数患者表示,新技术能快速提升视力、避免俯卧位,舒适度大幅提升。

2.创新凝胶技术破解视网膜裂孔治疗难题

图片2.png 

刘庆淮教授指出,在国家倡导交叉创新融合的背景下,眼底病作为眼科复杂专科,其设备密集、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使其成为医工转化成果的重要展示领域。他强调,视网膜裂孔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核心诱因,若不及时干预将严重威胁患者视力,甚至导致失明,而传统治疗虽能闭合裂孔,需患者保持头朝下等特殊体位,不仅舒适度差,还可能引发呼吸不畅、肺栓塞等并发症,对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

谈及突破,刘教授介绍了昊海生科的创新成果——线性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眼内填充技术。该技术经数百例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效果可靠:无需特殊体位与惰性气体辅助,既降低患者治疗负担,又避免相关并发症。他表示,这种将原本用于人工晶状体植入、关节手术的凝胶拓展至视网膜裂孔治疗的思路,是典型的医工转化创新,弥补了传统疗法短板。

展望未来,刘教授期待在医患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推动更多中国原创眼科技术与产品在国内站稳脚跟、走向世界,持续为眼底病患者带来福音。

3.医工交叉技术助力眼外伤诊疗突破

图片3.png

胡运韬教授指出,眼外伤属于特殊眼病,严重眼外伤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如开放性眼外伤中的组织缺损、脉络膜脱离、睫状体解离及视网膜脱离等。他认为,未来医工交叉融合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与人工智能,将在复杂眼外伤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材料方面,如生物材料为脉络膜撕脱后的复位与缺损填充带来契机;新技术如精细窥镜、内窥式OCT,能让医生更清晰观察组织,实现精准修复;人工智能可助力诊断、远程会诊、疾病预后判断与决策,美国眼外伤年会已展现其在远程会诊判断预后等方面的应用。

胡教授目前在眼外伤治疗中主要使用干态羊膜,此次会议将分享其在脉络膜撕脱、睫状体解离中的应用。虽暂未联合使用干态羊膜与其他生物材料,但他认为未来有必要,如眼球破裂伤需羊膜促生长并联合异体真皮、巩膜加固,眼睑、眼眶外伤也需不同材料组合修复。其认为,随着医工交叉技术发展,这些手段将为复杂眼外伤救治提供新路径。

4.干态羊膜在黄斑裂孔修复中的成效与潜力

图片4.png

魏勇教授表示,中国较早应用干态羊膜,其在黄斑裂孔修复中表现突出,只要羊膜在视网膜表面位置不移位,黄斑裂孔基本都能愈合,是目前该领域效果最好的材料。

初期应用时,团队主要针对难治性、近视性黄斑裂孔病例,重点关注解剖结构修复,因羊膜半透明特性,曾担心其遮挡视力,故多用于视力要求不高的病例。但实践发现,部分病例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如有的患者修复后视力达0.5-0.6。

魏教授展望,未来若干态羊膜能做得更薄、更透明,有望应用于所有黄斑裂孔病例,既进一步提高裂孔闭合率,也能提升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5.新型凝胶的研发逻辑与核心优势

图片5.png

魏长征博士表示,视网膜裂孔治疗用凝胶的开发以临床需求为核心出发点,团队在研发中持续收集临床实际需求,并结合多年积累的结构与功能仿生生物材料经验,快速实现需求与技术的结合。

相较于传统治疗方式,该凝胶有两大核心优势:一是粘附性强,能稳定附着于视网膜裂孔表面,阻止房水进入视网膜下腔,避免视网膜进一步脱离;二是内聚性优异,可实现溶胀与降解平衡,在封闭裂孔的同时维持良好眼压,这两大技术优势赋予了产品在临床使用上的独特价值。

谈及产品研发难点,他指出需兼顾技术成熟度、工程化经验及安全有效性落地路径。安全性上,针对眼部植入的高要求,通过动态透析、乙醇沉淀与去除等多种方式联合,将杂质残留控制在极低水平;有效性上,为解决传统交联方式易致眼压升高的问题,首创线性交联技术,通过工艺调节与分子重排,将产品从颗粒化状态转化为无颗粒、兼具凝胶特性与内聚性的线性凝胶,实现安全与有效的有机统一。

结语
本次深度研讨,汇聚了眼科临床、生物材料、医疗设备等多领域的智慧力量,清晰勾勒出中国眼科医工转化的“现在时”与“未来时”。每一项观点与实践,都印证了“以临床需求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跨学科协作为路径”的医工转化模式的巨大价值。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为眼底病、眼外伤等复杂眼病患者带来了“减少创伤、提升疗效、改善体验”的新希望,更打破了传统诊疗的技术壁垒。无论是解决俯卧位痛点的交联凝胶,还是提升裂孔愈合率的干态羊膜,亦或是探索中的AI辅助诊疗、精细内窥技术,都让“更安全的治疗”“更优质的视力恢复”从理想照进现实。

未来,随着临床与产业协同的不断深化,中国眼科医工转化必将持续突破技术边界,为全球眼科医疗贡献更多原创方案,也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医疗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