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公司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学科 > 屈光科学术部

中国近视手术四十年发展史:从手动切开角膜到全飞秒精准4.0

发布时间:2025/07/11

作者:眼健康管家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完成了第一例近视手术,当时完全依赖于眼科医生手动操刀:用钻石刀对患者的角膜进行切割,使角膜的中央变得扁平,从而改善视力。这种术式,被称作放射状角膜切开术。

眨眼间40多年时间已经过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提升着近视手术的完善及尖端程度。从手动操作到准分子激光,再到微创半飞秒及全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再到最新颖的全飞秒精准4.0-VISULYZE,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用精密仪器在人体最精密的器官之一——眼睛上“翻转腾挪”,是如何做到的?

image.png人们都渴望自己能看到一个清晰的世界,选择近视手术的人也也来越多。图:Pexels


01.

那些“种类繁多”的近视手术

世界上第一台通过对人体角膜“动刀”而矫正视力的手术,可以追溯到1939年——一位圆锥角膜患者在角膜破裂后,因角膜变平导致视力下降,日本一位叫佐藤勉的医生由此得到启发,开始采用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来矫正患者视力。
20世纪80年代,利用角膜切开术来为患者矫正视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人工做手术,无法精准地定量视力可以提高多少度,只能说是相较于术前有所提高,而后续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从某种程度来说,那时去做近视手术的人,都要带着“赌一把”的心理。
美国的斯蒂芬·特罗克尔医生于1983年发现,准分子激光可以精准切削角膜,1985年此项技术应用于临床,近视手术开始从机械切开逐渐向激光消融手段转变。
实际上,准分子激光是氟、氩两种气体混合后,经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紫外光,其波长仅193纳米,能以“照射”方式对人眼角膜组织进行精确气化,准确“切削”和“雕琢”角膜而不损伤周围组织。这种特性非常适合用于角膜屈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表面角膜切削术(PRK)的产生,让眼科医生第一次实现了对患者角膜组织的精准雕刻。

image.png屈光手术在全球出现的时间点 图北京协和医院

1993年3月,北京一家医院在中国内地首次开展了PRK手术。1994年,原国家卫生部正式批准全国五家医院开展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从此,中国的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一代又一代眼科屈光手术医生的积极探索下、在一代代先进仪器的迭代下,开始了飞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角膜激光手术诞生、不断进化的年代。1990年,意大利医生卢西奥·布拉托与希腊医生约安尼斯·帕利卡里斯共同开发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设计,利用激光来治疗近视。

LASIK手术的原理,是用一种极其精密的微型角膜板层切割系统(称为角膜刀),将角膜表层组织制作成一个带蒂的圆形角膜瓣。翻转角膜瓣后,在计算机控制下,用准分子激光对瓣下的角膜基质层要去除的部分组织,进行精确气化,然后于瓣下冲洗并将角膜瓣复位,以此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调整角膜的屈光力。

image.png

我国于1997年成功开展了首例LASIK手术。1998年,飞秒激光第一次应用于临床角膜手术,在LASIK基础上出现了“飞秒-LASIK”,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微创半飞秒激光手术”。
飞秒也叫毫微微秒,简称fs,是标衡时间长短的一种计量单位,1飞秒只有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极短时间的激光脉冲称为飞秒激光。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极短时间内的激光效应。法国科学家热拉尔·鲁与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最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飞秒激光的原理,并在1998年凭借“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与美国科学家阿瑟·阿什金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诞生,这是基于飞秒技术的再一次全面升级,并于2010年左右被引进到国内。半飞秒与全飞秒激光手术,区别在于两者的手术原理、适合范围、恢复时间及并发症不同。当然了,价格也不同。
而ICL技术自2006年引入中国,其全称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通过在眼内植入一种特殊的晶体来矫正视力,手术中不对角膜进行切削
按照《医疗科技下近视眼手术的治疗现状与防治》这篇论文公布的调查数据,2023年我国中低度近视人群选择ICL手术增速显著,而SMILE全飞秒激光手术是学生近视人群中的主流选择。

专业视光机构给出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微创全飞秒手术在全球已经超过1000万例,在中国超过670万例。而截至2024年3月,ICL手术在全球植入已超过300万枚。

中国近视手术走过将近40年的历程,目前已经进入了个性化矫正的新时代。近视手术的复杂性和精细度,要求眼科医生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这促进了医生们在手术技术、诊断水平、并发症处理等方面不断学习、提高,由此培养了一批技术精湛的眼科专家,推动了中国眼科医疗水平的整体发展。

科技不会止步。现在问题来了:在SMILE3.0版本作为近视手术式已较为完善的情况下,还有哪些可以精益求精的空间?

image.png


02.

新技术:将你“导航”至“头等舱”

回答上文的问题,答案是:有。这种突破性的技术叫全飞秒精准4.0-VISULYZE。VISU是视觉,LYZE是指增强。总结起来,手术在SMILE3.0的基础上,用精密的检测软件分析出术前数据,给予医生最精准的数据支持。科学分析预测的工具,帮助精准治疗,这是最新一代微创全飞秒精准手术解决方案。

与以往近视手术最大的不同是,全飞秒精准4.0引入了个性化Nomogram科学分析软件,这一创新技术能够全面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眼部数据,包括角膜曲率、厚度、屈光度等关键信息。基于这些数据,系统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确保手术参数的精准性给予眼科医生参考。个性化设计能够将矫正精度提高至0.001D,即小数点后三位。  

image.png人的眼睛上动手术,最需要的是精确性

我们可以用“开车导航”作为对比,平时开车的时候,对于熟悉的路段,我们不用导航也可以。但如果开了导航,就可以更精准地提前知道更多信息:哪条路没有塞车、有没有交通事故、有没有要修路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即使是老司机,根据导航的指引,都可以更以更精确的时间把车开到目的地。

实际上,就等于坐飞机,全飞秒精准4.0-VISULYZE等于将SMILE3.0 升到了“头等舱”,服务是不一样的,舒适度不一样,对于近视患者来说,做完手术的感受也不一样。

image.png影响近视手术效果的四个因素

归根结底,近视手术的全过程——检查、验光、手术等,都是通过人手操作机器完成了。从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来看,主要是患者眼部条件各不相同:角膜厚度、曲率、角膜愈合情况差异等;而可变因素,则有验光设备、验光标准、手术设备、医生习惯与熟练度、地域或环境等。

换言之,我们能不能以一套精细化的模式,让这些“差异”对手术的影响将至最低?全飞秒精准4.0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能够智能优化手术参数,消除验光设备、验光师、手术设备以及医生手术习惯之间的差异,以达到手术结果的最大化精准度。

在全飞秒精准4.0系统中,近视患者将可以看到一份可视化的专属手术参数设计报告。这份报告详细展示了患者的眼部数据、手术方案以及预期效果,使医生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眼部情况。

微信图片_20250711144601.png一份可视化的个人专属手术参数设计报告

智能优化技术降低手术过程中的误差,以提高手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种技术的出现,无论对于眼科医生或者是近视患者来说,都是极大好事。
科技的发展,对患者带来的希望是巨大的。有眼科医生曾经感叹:

“科技永远都不会有极限,如果用未来的眼光来看,现在的技术都是很差的,但在当下,我们给病人用的就是最好的技术,这就没什么遗憾了。你不能说一个人30岁生病了,让他等到80岁新技术出来了再去治疗,这没有意义。”

人们不断追求社会进步、科技进步,最大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公司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