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视(老花眼),这个伴随年龄增长而来的视觉问题,正影响着全球超 10 亿人的生活质量。过去,眼镜、隐形眼镜或手术是主要解决方案,但这些方式要么不够便捷(如频繁摘戴眼镜),要么存在侵入性风险(如手术并发症),始终无法满足患者对 “无创、长效、安全” 的需求。
直到 2021 年,FDA 批准首款老视药理学治疗药物 ——1.25% 盐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Vuity),老视治疗才正式迈入 “药物时代”。近期发表在《Advances in Ophthalmology Practice and Research》的系统性综述(Andrzej Grzybowski 等,2024),详细梳理了老视药理学治疗的最新进展、临床数据与研发挑战。
一、两大研发方向,缩瞳剂 “领跑”,晶状体软化剂 “遇挫”
老视的核心病理机制是晶状体僵硬、睫状肌功能下降,导致眼睛无法有效调节焦距。目前药理学治疗主要围绕两大思路展开,但进展却截然不同:
1. 晶状体软化剂:曾被寄予厚望,如今研发停滞
晶状体软化剂的逻辑很直接 —— 直接针对老视的 “病根”(晶状体僵硬),通过药物恢复晶状体弹性。但从目前数据看,这一方向暂时遇挫:
UNR844(1.5% 硫辛酸胆碱酯)
早期临床试验显示一定潜力,但诺华在 2b 期试验中发现,药物在 3 个月时未达到统计学显著的剂量反应,最终终止研发;
STN1013600(熊去氧胆酸滴眼液)
SantEN 在 2a 期试验中探索其改善晶状体弹性的效果,但 2024 年分析试验数据后,同样选择停止开发。
综述指出,晶状体软化剂的核心挑战在于 “如何精准作用于晶状体,同时避免全身或眼部其他组织的副作用”,目前尚未突破这一技术瓶颈。
2. 缩瞳剂,成当前主流,多款药物已获批 / 进入后期临床
缩瞳剂的作用机制是 “间接改善近视力”—— 通过缩小瞳孔(针孔效应)增加景深,从而让眼睛在不依赖晶状体调节的情况下,清晰聚焦近物。这类药物因起效快、安全性可控,已成为研发热点,甚至诞生了首款获批药物。
二、从毛果芸香碱到醋克利定的技术跃迁
目前 FDA 已批准三款缩瞳剂滴眼液用于老视治疗,从早期的毛果芸香碱到最新的醋克利定,体现了 “高选择性、长效化、低副作用” 的研发进化路径,其技术突破对后续管线极具参考价值:
1. 1.25% 盐酸毛果芸香碱(Vuity),首款获批,兼顾疗效与便捷性
临床数据
两项关键 3 期试验(GEMINI 1/2)显示,每日 1 次给药,患者近视力可提升≥3 行(ETDRS 视力表),且远视力无≥5 个字母的下降;起效时间仅 15 分钟,效果可持续 6 小时;
安全性
常见副作用为头痛(14.9%)、结膜充血(5.1%)、视物模糊(4.5%);后续 Virgo 试验(每日 2 次给药,持续 14 天)进一步验证疗效,副作用发生率略有变化(头痛 8.8%、眼刺激 6.1%),但未出现视网膜脱离等严重事件(随访 30 天)。
2. 0.4% 盐酸毛果芸香碱(Qlosi),低浓度突破,安全性更优
核心优势
作为最低有效浓度,可在不影响远视力的前提下改善近视力,且副作用更轻微 ——3 期试验(NEAR 1/2)中,仅 16.6% 患者报告副作用,96.1% 为轻度,常见反应为头痛(6.8%)、给药部位疼痛(5.8%);
给药灵活性
每日可给药 2 次(间隔 2-3 小时),将作用时间延长至 8 小时,满足患者更长时间的近视力需求;
关键安全信号
截至目前,尚无使用 0.4% 浓度导致视网膜脱离的案例报告,这为低浓度缩瞳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安全参考。
3. 1.75% 醋克利定(LNZ100),2025 年新获批,选择性机制引领下一代
2025 年 7 月 31 日,FDA 正式批准 LENZ Therapeutics 开发的 1.75% 醋克利定滴眼液上市,这是目前最新一代老视治疗药物,其技术突破标志着缩瞳剂研发进入 “精准靶向” 时代。
作用机制革新
与非选择性激动剂不同,醋克利定具有高度 M3 受体选择性,仅激活虹膜括约肌而几乎不刺激睫状肌,在产生针孔效应的同时避免晶状体屈光变化,从机制上解决了传统缩瞳剂导致远视力受损的问题;
临床数据亮眼
两项关键 III 期研究(CLARIFY 1/2)显示,71% 患者在给药后 3 小时内近视力提升≥3 行(ETDRS),且远视力下降不超过 1 行;起效速度达 30 分钟,效果可持续 10 小时,第 10 小时仍有 40% 患者维持≥3 行改善;
安全性与依从性优势
不良反应以轻度眼刺激(20.1%)、短暂视物模糊(13.2%)为主,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每日 1 次的给药频率和不含防腐剂的配方,显著提升患者长期使用依从性;
全球布局进展
其中国合作伙伴箕星药业已于 2025 年 7 月 28 日向 NMPA 递交上市申请,若顺利获批将成为中国首个老视治疗滴眼液。
三、在研缩瞳剂管线,组合疗法成破局关键,这些靶点值得关注
除了已获批药物,综述还梳理了多款进入临床阶段的缩瞳剂,其中 “缩瞳剂 + 其他机制药物” 的组合疗法最受关注,核心目标是 “增强疗效、延长作用时间、减少副作用”:
这些组合疗法的研发逻辑值得关注:通过 “缩瞳活性药物 + 副作用调节药物” 的搭配,既保留了针孔效应的疗效,又针对性解决了传统缩瞳剂的痛点(如瞳孔过度收缩、睫状肌牵拉风险)。其中,醋克利定的高选择性(主要作用于瞳孔括约肌,对睫状肌影响小)更是为 “减少视网膜牵拉风险” 提供了新思路,可能成为下一代缩瞳剂的重要靶点。
四、当前研发的 3 大核心挑战,药物人需重点突破
尽管老视药理学治疗已取得突破,但综述也明确指出,仍有三大挑战亟待解决:
1. 长期安全性数据缺失
目前已完成的临床试验随访时间多为 1-6 个月,尚无 1 年以上的长期安全性数据。尤其是视网膜脱离、玻璃体黄斑牵拉等潜在风险(高浓度毛果芸香碱已有个案报道),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来验证。
2. 晶状体软化剂的技术瓶颈
现有晶状体软化剂未能实现 “特异性改善晶状体弹性”,要么疗效不足,要么存在脱靶效应。未来需要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如晶状体胶原蛋白交联的调控靶点),找到真正能逆转晶状体僵硬的分子通路。
3. 疗效与副作用的平衡
缩瞳剂的核心矛盾是 “疗效持续时间” 与 “副作用发生率” 的权衡 —— 增加剂量或给药频率可能延长疗效,但也会提升头痛、结膜充血等副作用风险。如何通过制剂创新(如缓释滴眼液)或靶点优化(如高选择性 M3 受体激动剂),实现 “长效、低副作用”,是未来研发的关键。
五、未来研发方向建议,从靶点到递送,这些思路值得尝试
基于综述的核心发现及最新获批药物的启示,为老视药物研发人员提供 4 个方向建议:
1.聚焦高选择性受体激动剂
醋克利定的成功验证了高选择性策略的可行性 —— 仅作用于瞳孔括约肌的 M3 受体亚型,可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时保留疗效。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受体亚型选择性优化,或开发对睫状肌无交叉激活的新型胆碱能激动剂。
2.制剂创新,开发长效递送系统
目前获批药物的作用时间多为 6-10 小时,患者需每日给药。LENZ 公司已在研发每周一次的醋克利定缓释制剂,提示长效化是重要方向。可探索纳米粒、水凝胶或植入式制剂,延长药物在眼表的滞留时间。
3.联合疗法,多机制协同作用
除了 “缩瞳剂 + 副作用调节剂” 的组合,未来还可探索 “缩瞳剂 + 晶状体保护剂” 的联合方案 —— 既通过针孔效应快速改善近视力,又通过晶状体保护剂延缓晶状体僵硬的进展,实现 “治标 + 治本” 的双重效果。
4.风险预测,筛选生物标志物
针对视网膜脱离等潜在风险,可探索眼底特征(如高度近视、格子样变性)或分子标志物(如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相关蛋白),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实现 “个体化用药”,降低安全风险。
老视药物研发,从 “突破” 走向 “成熟”
老视药理学治疗的时代已经开启,从首款毛果芸香碱滴眼液获批,到 2025 年醋克利定凭借高选择性机制实现技术突破,这一领域正从 “无药可用” 走向 “多管线竞争”。但对于药物研发人员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 “如何突破现有瓶颈,开发出更安全、更长效、更便捷的药物”。
未来,随着机制研究的深入、靶点选择的精准化以及制剂技术的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老视治疗将从 “对症改善” 迈向 “机制逆转”,为全球 10 亿老视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选择。
你对老视药物研发有哪些见解?是否关注过其他潜在靶点或技术方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